榆林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实验校项目专家入校指导活动专题报道(十二)--走进榆林市第十一中学

[云平台动态] 2023年05月08日

为了进一步推进榆林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实验校工作,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队伍,2023年4月25日,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夏波、陕西省名师发展中心研究员范改芳、人工智能项目组专专员卜超凡等一行四人深入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开展榆林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数学、道德与法治)联研活动。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全程陪同,学校全体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

榆林市第十一中学作为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榆林市21所实验学校之一,从2022年加入课题研修项目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协作,认真组织老师参加前期的各项学习。任浪、王亚娟两位参与讲公开课的老师,经前置资源学习、协同备课等环节后,已形成初始课例。本次专家入校指导,对初始课例进行二次打磨,以期最终形成优秀课例成果在全国进行推广。


专家入校指导启动仪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会场夏冰老师专题讲座

夏老师老师深入浅出的讲座内容,为老师们后续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老师们在后续备课教学中,始终能够围绕课标、教材、学生情况、个人的教学特色等进行多维度思考,逐步形成符合区域要求、学校特色、学生需求、个人特征的单元整体教学方法;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新课标落实、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学科会场 范改芳老师专题讲座

早上专家范改芳作了数学学科专家讲座《陕西省新课程标准下2023年中考备考冲刺复习与命题趋势分析》,范老师从中考备考入手,围绕课标解读明确设计思路、教材研读优化设计过程、突出过程注重体验感悟、 紧扣本质强化设计效果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优化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阐明了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老师们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下午进行课堂展示活动。数学会场第一节展示的是马子栋老师的常态课《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堂上,马老师利用姚明是否可以一步跨3米引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多次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主动探索,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与合作者”的新课标理念。


马子栋老师的常态课《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二节展示的是任浪老师展示研究课《平方差公式》。任老师借助直观模型,让学生通过摸、数、量、比、推等一系列活动,切身体会长方体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主动。课后任老师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说课,分享了她在备课时,先研读单元教材,站在单元整体角度准确把握课时目标、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路。


任浪老师展示研究课《平方差公式》

道法课会场第一节展示的是李永红老师的常态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课堂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节课李老师通过“追逐光”“凝聚光”“成为光”三个板块让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正确对待不同劳动者;以及实现中国梦需要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最后通过“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一封信”这一活动让学生明天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做新时代中国青年!

第二节展示王亚娟老师的研磨课《集体生活成就我》,王亚娟老师选用榆林本地英雄人物的成长,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具体情况,结合班级和学校集体生活,引领同学们感受集体的作用,积极在集体生活中涵养品格、发展地个性,在集体生活中成就自我。


李永红老师的常态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亚娟老师的研究课《集体生活成就我》

精彩的课例展示结束后,老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等进行了反思。随后,专家们对展示课进行了精彩而细致的专业点评。都肯定了授课老师能联系生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可取之处,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建议。范改芳老师指出,教学过程需要勇于实践,紧靠新课改理念,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场景,做到了精准把脉,有质提升。


数学会场专家点评指导


道德与法治会场专家点评指导



合影留念

通过本次联研活动,老师们深刻领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与挑战,明白了面对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只有积极探索信息化与教学项目的融合模式,以智能信息化赋能于课堂教学,人工智能才能真正助推教师成长。榆林市第十一中学将以此为契机,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创新,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人工智能的全面融合。